责任在肩 心之所系 ——记广西电网公司扶贫村加城村第一书记韦仕含

信息来源:大化供电局 韦绍良   发布时间2017-07-16   浏览(6555) 点赞 分享到:

7月3日,望着窗外的暴雨,广西电网公司定点扶贫村加城村驻村第一书记韦仕含忧心忡忡:“想去看看村里面怎么样了。”妻子韦嫣红按住他:“别忘了医生的叮嘱。”这一天,他刚刚从医院动手术出院。一个个扶贫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实施着,精准脱贫进入了攻坚阶段。然而,6月23日,韦仕含却很无奈地住进了医院。妻子说,已经跟医生约好了动手术,可他都已经失约三次了,这次无论如何抬也要把他抬去。

走马上任“第一书记”

2015年10月,韦仕含作为广西电网公司派驻对口帮扶的大化县都阳镇加城村第一书记,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之路。

韦仕含入村第一天,村干部详细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自然条件差,土壤贫瘠,生产技术落后,种植、养殖都是自给自足,不成规模;全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零星种养业等等。听完这些,他深深地感到,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为尽快融入工作,他迅速转变角色,与村干部深入村屯找人谈。可接连几天都吃了“闭门羹”,不少群众看到干部来了,都躲开,不露面,总认为扶贫不过是做做样子。韦仕含没有气馁,一次不见就多走几次。于是,他每天都穿一身朴素的工装,说一口带马山口音的家乡话,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没有半点“官”架子。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从此,田间地头、农家僻户,便有他与群众促膝谈心的身影。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走遍了加城村的28个自然屯,入户听民意,调研查村情,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在册,了解贫困户的生活情况和致贫原因,为扎实做好全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和谋划全村脱贫攻坚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那一段时间,儿子最大的愿望是“周末能跟爸爸骑单车去郊游。”

竭尽全力为民办实事

加城村位于都阳镇北部,辖28个自然屯,32个村民小组。全村872户3710人口。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各项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按理说,应该不是很穷。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建档立卡时,该村就有贫困户91户341人,根源在哪里呢?如何摘掉这些贫困帽子?韦仕含深知责任重大。

经过走访调研,韦仕含理清了头绪,加城村的贫困落后并不是发展生产的基础资源问题,更不是政策的导向问题,主要在于群众思想观念问题,尤其是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理财”观念缺乏,产业开发滞后,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劲力不足,导致群众自我致富意识和能力不强。

看到村里各项设施不配套,群众饮水困难,屯级道路没有硬化。韦仕含很焦急,他决定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村委办公条件和办几件让村民看得见的实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争取到后盾单位扶贫资金57万元,用于完善村部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办公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帮助两个自然屯建设3个蓄水池及饮水管网,引进自来水,解决了64户261名村民长期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帮助3个自然屯新修并硬化3条屯级道路,确保村民农产品和生活物资进出的便捷;建设焚烧炉及在周边安置若干个垃圾桶,助力乡村清洁建设。除此之外,还为10名特困大学生,捐资每人2000元扶贫助学金。

韦仕含还结合当地乡情,为贫困户一一把脉,找致贫原因,按“一户一法”有针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并帮助他们申请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引导他们发展时间短、见效快的土鸡养殖和黑木耳栽培,帮助他们实现脱贫。2016年,全村脱贫29户122人,实实在在地为加城村带来了新变化。

韦仕含向群众了解情况.jpg
韦仕含向群众了解情况

更新观念推行“党建+产业扶贫”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韦仕含带着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大家有了共识,村里要发展,群众要脱贫,必须要有特色产业支撑,通过抓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推动全村整体脱贫。

韦仕含通过调研发现,土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应该有很大的商机,便动员贫困户养殖销路看好的土猪、七百弄鸡和竹鼠,满足城里人舌尖上的需求。同时,加城村属于丘陵地区,光照够、土壤好,适宜种植产业开发。于是,他建议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充分依托当地企业资源优势,借鸡生蛋,发展丝瓜种植,并承诺帮助引进技术,由村里的党员率先流转20亩土地,带头学技术、学种植,带动20个贫困户大胆尝试。

起初群众有顾虑,但他没有放弃。在他的坚持下,今年头季收益每亩在5000元以上,让贫困户尝到了甜头,积极性高涨,纷纷计划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早日脱贫。

韦仕含十分重视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产业扶贫”模式一经推行,就把党员和村干部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以党员和干部的引领作用,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并于2016年11月注册成立加城村东甲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三大种养产业,将全村贫困户分别纳入到各种产业帮扶中,帮助他们实现脱贫。

据悉,这三大产业是:百简1000只竹鼠养殖产业基地,那户巴烈200头土猪、2000只七百弄鸡养殖基地和那天20亩丝瓜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发展渠道,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致富。

他还充分利用自身电力行业工作优势,推进电力行业扶贫工作。计划年内进行全村14个配变台区升级改造,满足群众的用电需求。

三度失约坚守扶贫岗位

在近两年的扶贫工作中,韦仕含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和假日,凡事亲力亲为,跑资金上项目。2016年10月,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患上了甲状腺结节肿大症,体检中心建议他进行一次复查。

他了解得知,这种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出现轻度的肌软弱到重度的肌无力,而且还会伴有细微的震颤发生,并且腱反射活跃和反射时间缩短也非常的明显,还会出现失眠多梦、劳动及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病情严重的将会失去劳动能力,同时还会诱发眼突、眼皮闭不紧眼部方面的病变,甚至还会出现失明的情况。可是,当时多个扶贫项目正在实施,他偷偷把体检报告单藏了起来,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实施中,带贫困户外出参观考察种养产业。

“本来打算今年初到医院治疗,可是村里的工作实在繁忙,抽不出身,想着还是拖一拖再说。”韦仕含说,这一拖就拖到了今年3月。

妻子说:“有一天,我发现他的脖子变得好粗,心里想,当‘第一书记’不会是享福吧,再三追问下他才说了实话。我二话不说,便连拖带拽把他‘拽’上了车,陪他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复查。”

“这一查,让我吓傻了眼,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手术治疗,防止恶变。但是他很淡定地说要回村里交接工作,今后预约好了再来治疗。我知道他是放心不下村里的扶贫项目。”妻子继续说道。

当时正值丝瓜收获季节耽误不得,他知道时间紧任务重,倍感责任重、压力大,夜以继日、持续奋战。在三度失约之后,6月23日,病情更加严重了,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手术后医生告诉他,需要静养一个月。然而,韦仕含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医院心却在村里,手术刚刚一周,就急着出院,他放不下村里的工作和他心中牵挂的贫困户,电话与村里了解产业扶贫项目开展情况和联系种苗等工作。

  “全村今年计划30个贫困户122人口实现脱贫,时间已经过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压力好大,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不能休息也不敢休息,更不敢有丝毫懈怠。”韦仕含坦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