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信息来源:灵山供电公司 陈心诚   发布时间2017-05-26   浏览(2010) 点赞 分享到:

沙塘村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是灵山县121个贫困村中的一个五类贫困村,下辖16个自然村,818户共计3780人。李通盛,是广西电网公司钦州市供电局灵山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2015年10月20日,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被派往灵山县陆屋镇沙塘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这个月已是我到沙塘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十九个月。”4月24日,在沙塘村贫困户张作标的甘蔗田,我们看到了该村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李通盛。

见到李通盛的此刻,他正蹲在张作标的甘蔗田,和张作标聊着,了解三亩多甘蔗的生长情况。了解到他早上计划走一遍村里贫困户的种蔗点,我们提出一起随行,一并了解他在沙塘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精神扶贫 解放脱贫新思路

“经精准识别工作后,沙塘村共认定49户178人列入精准扶贫对象。”

在和李通盛的聊天中知道,2015年10月,他和精准扶贫工作小组驻村后,首先开展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按照入户调查、两评议一公示等识别程序,通过多方了解住房、家电、农机、机动车、收入情况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研究落实扶贫方案。当年2015年11月25日已完成精准识别工作。

“怎么带领沙塘村的村民奔向致富的道路就是我最原始的‘乡愁’,一开始真是一筹莫展。”

  精准识别结果出来了,49户已超该村户数的二十分之一,李通盛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解决人的短板,就是先解决‘精神扶贫’。”李通盛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时,就已经把精神扶贫作为第一个要攻克的难关。

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时,李通盛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灵山供电公司联系,帮扶沙塘村开展文化书屋的建设,2015年完成了该村文化书屋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在2016年一年里,李通盛多次联系钦州市农业局、灵山县农业局、灵山县农机局的技术人员到沙塘村委和村里田间地头对村民开展了多次种养培训。日常里组织村民跳广场舞,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2017年1月6日,李通盛联系灵山供电公司文艺队到沙塘村送上新春祝福。灵山供电公司向沙塘村亮化工程等捐赠爱心资金4.2万元,并向沙塘小学捐赠图书一批。

“精神扶贫才能让村民人穷不志短,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

在驻村的19个月,李通盛在开展精神扶贫上实施了各种各样“授人以渔”的办法,已初见成效。

  产业扶贫 拓宽脱贫致富路

“精神扶贫只是‘补钙’,‘造血’得靠产业扶贫。”

李通盛对如何开展精神扶贫的下一步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

2015年,引进惠华土豆专业合作社,当年第一季种植商品马铃薯1000多亩。针对沙塘村年轻的村民多外出打工及已有的马铃薯种植产业化特点,李通盛和沙塘村委会在开展精准识别入户调查时,积极动员村民投身到商品马铃薯的产业化种植和多种经营,通过自身努力脱贫。

“2017年政府对贫困户产业扶贫奖补由2016年6000元提高到了10000元,多参加产业扶贫奖补项目,致富实打实。”在贫困户张作标的甘蔗田,李通盛不忘宣传政府的新扶持政策。

沙塘村的糖料蔗2015年已有1000多亩。依托陆屋镇当地的欧亚糖厂,李通盛大力宣传糖料蔗种植扶持政策和政府的产业奖补政策,经过发动种植,2016年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17年该村已有10多户贫困户参与到糖料蔗的种植,全村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

据了解,2016年,沙塘村已有10户贫困户参加到养猪、养鸡、养牛等种养项目,部分贫困户已有10多头猪的规模养猪。

“今年争取组织开展糖料蔗种植培训和养殖培训,年底再努力发动一下,让更多的村民、贫困户参与种植、养殖,让沙塘村人民的生活真的甜起来!”和李通盛在村旁的小山包走着,眼帘所触尽是1尺多高的甘蔗苗的青翠。

在精准扶贫村因地制宜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种植、养殖、加工业这三大特色产业,依托对应的经营主体,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这已是第一书记们在开展产业扶贫的共识。

李通盛了解贫困户张作标的甘蔗田了解甘蔗种植情况1.jpg
李通盛了解贫困户张作标的甘蔗田了解甘蔗种植情况

基础扶贫 打通最后一公里

“助力精准扶贫,农网升级改造先行,这个是我对电力先行在精准扶贫中的认识。”李通盛说道

在精准识别入户调查中,李通盛带领工作小组详细了解沙塘村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工程配套建设的用电的需求,老百姓生产生活用电情况和需求以及马铃薯产业化种植由于大量用水带来的用电需求现场收集了用电需求。根据收集到的用电需求,他会同陆屋供电所工作人员开展了该村农网工程布点规划及立项上报,计划由现有的沙塘、大院台区、2个台区400千伏安增容到6个台区1200千伏安。待改造完成后,将更好解决沙塘村委马铃薯种植基地的用电需求和村民的用电需求。

“2017年要完成1.9千米的村路修建,2018年完成所有村路修建,所有自然村与一级公路的村路主干道联通。”在水口岭村路的修筑现场,李通盛对我们提起他打出基础扶贫的第二张“牌”。

“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共识。沙塘村离2016年改建完成的钦州至灵山一级公路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却由于种种原因,沙塘村没有开展村路硬底化。该村道路坑洼不平、汽车难通行,虽然村里丰富种植资源,如甘蔗、马铃薯等,但碍于交通的问题,产品输送不便利,直接导致了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信心不足、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

李通盛带领该公司工作队一起参加陆屋镇沙塘村修路.jpg
李通盛带领该公司工作队一起参加陆屋镇沙塘村修路

打通这连接沙塘村和一级公路的一公里,关系解决沙塘村民生产、生活问题。李通盛急群众之所急,经多方协调,促成了多条村路的硬化。沙塘村路第一期修建项目于2016年10月8日开始施工,并于10月13日竣工,此次共修建水泥路全长650米,大大优化了道路交通环境,解决村民交通出行难、产业发展难问题。2016年,共完成了沙塘村委刘屋村、红泥坎村、新胜村等自然村共4千米村路硬化扶贫项目的建设。

  “俗话说‘水到渠成’,农业种植离不开水,水利整修是我基础扶贫的第三张‘牌’。”在进出沙塘村的路口,李通盛指着失修崩塌的水坝对我们说道。

据了解,沙塘村的水坝及相关的水渠等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200多户村民近500亩稻田得不到有效灌溉,农业生产存在困难。为此,2016年5月,李通盛多方协调,与陆屋镇政府、灵山县水利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勘察立项上报。该项目待批复后将于2017年得到实施。

“我对按时间节点完成沙塘村精准扶贫目标有信心!”在沙塘修路的现场,李通盛信心满满。

沙塘村离一级公路有着一公里的距离,沙塘村的“精准扶贫”是第一书记李通盛的“乡愁”,“精神扶贫”、“产业扶贫”、“基础扶贫”三张组合牌已打出,打通沙塘村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胜利就在不远处。

相关文章